首页> 活动&资源> 技术资源中心 > 生物通>

血管性痴呆细胞模型

血管性痴呆(VD)是指记忆、思维、分析和判断、视觉空间识别、情绪等方面的障碍,一般老年痴呆症通常发生在老年以后,发病隐匿发展缓慢,早期通常以逐渐加重的健忘症开始。血管性痴呆(VD)动物模型主要是造成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继发性的记忆障碍。常采用全脑缺血的动物模型来模拟人类的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模型有哪些?

  一、 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模型(Model of occlusion of bilaterial carotis communis artery)

  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痴呆脑组织的形态及病理生理变化机制,也可用于判定某些治疗手段和药物的效果。

  二、 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阻断模型(Model of occlusion of bilaterial carotis communis artery with vertebral artery)

  此模型是目前国际公认的VD造模方法。它较好地模拟了VD的发病特点,且缺血后生理指标较稳定,病理改变较为充分明确,卒中指数低,无明显肢体运动障碍。

  三、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DMI)动物模型(Model of dementia of multi-infarction in brain)

  DMI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临床DMI的行为症状和病理形态学改变,更接近于人类自然栓塞现象。且已被证实该法造模与人类VD的病因病理基本相似。DMI模型大鼠可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造模成功率高,手术创伤小,是迄今为止用来评价抗VD药物作用及探讨药物作用机制较为常用的动物模型。

  DMI模型亦存在着诸多不足:

1. ①DMI模型大鼠存活时间较短,最长也未能超过30d,与临床病程相差甚远。

2. ②翼突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分支,故在造模过程中,栓子进入颈内动脉的同时,也会流入翼突腭动脉,导致颅外梗塞。

3. ③术后结扎了颈外动脉,阻断了部分脑血供。

4. ④颈外动脉较细,压力高,注入栓子困难,进针时易刺穿甚至挑断血管,造成血液外流。

  尽管如此,截至目前,DMI动物模型仍不失为一个常用的较好VD模型。

  四、 小鼠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 mice)

该模型的优势在于其方法简便可靠,且小鼠价廉,适合于药物的初筛。

 

上一篇:世界多发性硬化日:集萃药康EAE动物模型探索多发性硬化MS药物研究 下一篇:动物模型实验|香港浸会大学团队研究揭示活泼瘤胃球菌通过转化芳香氨基酸促进5-HT合成加重IBS-D新机制
联系客服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