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皮肤缺损模型因研究方向不同,构建方法也有所不同,集萃药康代理繁育服务,根据您实验用鼠需求,定制详细的小鼠皮肤缺损模型繁育计划,维持最合理的繁殖规模,提供符合要求的目的小鼠。
目的:研究建立稳定的昆明小鼠皮肤局部缺血模型。
方法:取4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分别在小鼠背部建立深达皮下筋膜层的U型皮瓣。A组为3.3×1.5cm皮瓣组,B组为 2.5×1.5cm皮瓣组。皮瓣游离缘垫以医用橡胶,缝合切口,造成皮肤缺血模型,术后观察皮瓣发绀水肿及坏死情况,并用散斑全景实时血流成像仪(MoorFLPI)检测皮瓣血流。
结果:肉眼观察,3.3×1.5cm皮瓣组在术后第2天,50%小鼠皮瓣末端坏死,坏死面积达皮瓣面积的(37.20±4.83)%。术后第3天100%小鼠皮瓣末端坏死。并随时间的延长,坏死面积逐渐扩大。2.5×1.5皮瓣组在术后第 1天皮瓣出现发绀,水肿,发绀水肿面积占(77.46±4.51)%,术后第3,第5天发绀水肿区面积逐渐减小,至术后第 7天,发绀、水肿完全消退。散斑全景实时血流成像仪(MoorFLPI)检测皮肤血流显示,术后第 1天皮瓣显著性缺血(p<005),术后第 7天血流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结论:成功建立了昆明小鼠皮肤局部缺血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组织微血管再生的机理和策略提供简单而稳定的动物模型。
目的:探索胚胎皮肤细胞修复小鼠背部皮肤缺损的疗效。
方法:建立小鼠皮肤损伤模型,将小鼠胚胎皮肤的细胞植入小鼠皮肤损伤处(Nor-T组,n=6),与不作处理的小鼠(Nor组,n=6)进行皮肤损伤愈合的比较。分别在术后第1、2、3周采集标本,比较Nor-T组与Nor组创面愈合的情况,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愈合过程中,TGF-β1和TGF-β3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术后第1周,Nor-T组在创伤处形成再生皮肤覆盖创面;Nor组创面由痂皮覆盖;术后第2周,Nor-T组再生皮肤完全形成;Nor组瘢痕愈合。术后第3周,Nor-T组再生皮肤上生长出黑色毛发;而Nor组没有毛发生长。Nor-T组中,TGF-β1在术后第1周表达阳性,TGF-β3在术后第2周表达阳性。
结论:胚胎皮肤细胞具有形成再生皮肤和修复皮肤缺损的能力。
相关文章推荐:小鼠皮肤衰老模型的建立
1、浅二度烫伤模型
背景介绍:用外界55℃以上温度作用于动物体表,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即能引起烧(烫)伤。浅二度烫伤(2 degree burn wound)是真皮损伤,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黄色血浆样液体或蛋白凝固的胶胨物。水疱破裂后,可见潮红的创面,质地较软,温度较高,疼痛剧烈,可见无数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
应用方向:皮肤科相关课题。
2、耳增生性瘢痕模型
背景介绍: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是创伤后愈合过程中,组织过度修复而导致的病理产物,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增生性瘢痕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增生往往延续几月或几年后才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表现为突起高度减低,颜色转暗,充血消退,变软。增生性瘢痕,好发于损伤深度仅及真皮的创伤,偶尔见于较深的创伤和手术切口。最新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减少和过度增殖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整形外科手术、加压、瘢痕内激素注射、冷冻、激光和应用硅制剂等疗法,但效果均不太理想。因此,抑制和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很有临床意义。
应用方向:皮肤科相关课题。
相关实验数据来源:
黄谢梅,邢伟,黄宏,郝进,徐祥.小鼠皮肤局部缺血模型的建立.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第33卷,2011年12月
郭相凯,韩志华,段惠川,钱德检,郗林鹤,孟飞,刘炬,王彦. 应用胚胎皮肤细胞修复小鼠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4, 10(2): 73-76.
平台旨在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