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动物隶属于实验动物,指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生命现象的生物物种,被称为 “活的试剂”
模式动物隶主要分为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及野生型动物模型。
主要有6大种类:1.啮齿类(包括大鼠、小鼠等)2.非人灵长类3.犬类 4.兔类5.猪类6.斑马鱼。
实验动物 | 特点 |
啮齿类 | 包括大鼠、小鼠等 繁殖能力强、世代周期短、饲养成本低 几乎可用于所有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大多数的新药开发领域 |
非人灵长类 | 与人亲缘关系最近,大脑发达,有大量沟回,视、听、味、触觉发达,空间立体感强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需要大量恒河猴等作为实验模型;同时因为对猴场的管理和对动物的保护要求,目前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
犬类 | 与一般哺乳动物相比,在生理学和解制学方面更接近于人神经系统发达,适应能力强 主要用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 |
兔类 | 易于繁殖与饲养 易产生发热反应,且发热反应典型、恒定常用于药物生产质控中热原实验、骨关节疾病模型和眼科药物药效研究 |
猪类 | 心脏结构、皮肤结构与人类相似 常用小型猪,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以及相关药物和器械开发,皮肤病药物开发等 |
斑马鱼 | 体外受精和发育,紫殖能力强,性成熟周期短 胚胎透明,易于观察到药物对其体内器官的影响 个体小,易养殖 |
(1)临床前研发阶段的药效学评价
主要针对药企、科研机构及CRO,用于药物研发领域,适用药物类型涵盖小分子、大分子、细胞基因治疗等等,治疗领域包含肿瘤、心血管、罕见病的全面领域。
(2)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
主要针对科研机构,用于探索人类疾病发病机制、人类基因功能等基础研究领域。
(3)小鼠模式动物的生物医药研究历史
小鼠属于哺育纲啮齿母鼠科小鼠属,目前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是小家鼠(mus musculus)。1902年哈佛大学的Castle在孟德尔遗传学研究的影响下开始小鼠的遗传学研究,并对小鼠的遗传和基因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1982年首次报道了携带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鼠,1998年在克隆羊Dolly羊出生后1年,克隆小鼠在夏威夷诞生,2002年小鼠基因组全序列测序完成,从2005年开始,大规模的基因删除研究开始在美国、欧盟和加拿大实施(Lin Z Y,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