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活动&资源> 技术资源中心 > 生物通>

脂多糖建立小鼠抑郁模型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诱导细胞因子紊乱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组织蛋白质组学的变化,研究细胞因子紊乱所致抑郁症的相关发病机制。

方法:根据糖水消耗基线值和体重将60只健康雄性Charles River Cancer Research CD-1®(ICR)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腹腔注射无菌脂多糖0.83 mg/kg)和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 ml/kg),每组30只。提取2组小鼠的海马组织蛋白,采用传统的双向凝胶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蛋白验证。

结果:

(1)行为学评价: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24 h液体消耗量(t=-8.529P=0.008)和糖水偏好(t=-9.463P=0.006)均降低,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t=3.105P=0.003)和悬尾实验不动时间(t=3.228P=0.002)延长,提示建模成功。

(2)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共得到47个在实验组表达上调和59个在实验组表达下调的蛋白质。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谷氨酸/γ-氨基丁酸代谢、能量代谢、突触传递、细胞骨架构成等生物学过程。

(3)能量代谢相关蛋白单磷酸腺苷依赖性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免疫印迹法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pAMPK-α(0.84±0.171.24±0.33)pAMPK-β(0.66±0.381.53± 0.45)AMPK-γ2(0.39±0.100.60±0.17)呈下调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2,-3.125,-2.491P= 0.024, 0.005, 0.032);2AMPK-αAMPK-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脂多糖诱导的细胞因子紊乱模型抑郁症小鼠海马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可发生明显改变,AMPK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提示发病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引用本文: 唐建勇, 周婵娟, 吴优, . 脂多糖诱导细胞因子紊乱抑郁症模型小鼠海马蛋白质组学研究 [J] .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6,49 (4): 222-227.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84.2016.04.006

平台旨在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上一篇:细胞毒性实验:cck8试验法检测细胞活力 下一篇:骨质疏松(OP)动物模型品系选择与构建方法原则介绍
联系客服
提交